在那个充满怒吼与牺牲的时代,在那片硝烟弥漫、生死未卜的战场上,人民军队的战士们以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,成功击败了来自日本侵略者、反动蒋匪军、美帝反动派等多个强敌,最终建立了一个无压迫、不受欺凌的全新中国。
在那个热血与奉献的年代,在普通且平凡的生活中,退役军人们依旧保持着他们的本色。以令人钦佩的战士气质,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奋斗拼搏;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,依旧以朴实无华的军人气度,淡然面对荣辱,不计个人得失,始终保持着坚韧与从容。
国家从未忘记这些英雄般的人物,政府一直在收集老兵们的资料,默默为这些无私奉献的老兵们提供帮助与关怀。
展开剩余87%有一天,一位年逾九十的老者,来到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办公室,递给工作人员一张陈旧的立功喜报。办公室主任接过这份破旧的文件,仔细查看后深感敬佩,说道:“这就是英雄,这才是真正的英雄。”
根据中央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,各地政府被要求做好退役军人的信息采集工作,并建立一个真实、有效的数据库,以便更好地开展优抚工作。这一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,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应该为自己身边的退役军人登记信息。
2019年4月3日,辽宁省鞍山市的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办公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。一位女士带着她九十多岁的父亲来到办公室,询问关于退役军人登记的相关事项。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,耐心安排座位并为老人提供热水。随后,他们请张贵斌老人讲述自己的情况。
张贵斌老人回忆起自己参加解放战争的往事,并告诉工作人员,由于战争时期的资料登记混乱,他的相关记录并未能立即找到。更为困难的是,由于时间久远,他的军人身份证明已模糊不清,几乎无法辨识。
工作人员多次尝试,仍未能从这些文件中找出有效信息,最终无奈地问张贵斌老人是否还有其他证明自己身份的文件。张贵斌老人思索片刻,拿出一张破旧的纸张,告知工作人员这是自己曾经立功的喜报。工作人员接过这份历史悠久的文件,看后才得知,张贵斌曾参加过著名的塔山阻击战,并且立过大功,获得了“人民功臣”的荣誉称号。
1926年12月,张贵斌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市一个贫困家庭。他家所在的小码头村是一个贫困且封闭的地方,村民们大多靠辛勤劳作度日。生活条件艰苦,几乎没有什么余裕,张贵斌一家五口常常饥一顿、饱一顿,难得有一顿像样的饭菜,而新衣服更是奢望。
正是在这个贫苦的小村庄里,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外来侵略的残酷使得张贵斌的家庭倍受困厄。张贵斌的父亲因为在给地主打工时犯了个小错,被地主的打手活活殴打致死。而他的哥哥也在一次国民党军队的强征中被带走,至此音讯全无,生死未卜。
张贵斌回忆,自己在那个年代的生活无比艰难,年纪尚小便需要整日为温饱奔波,心中没有丝毫对未来的希望。幸好,经过全体人民的浴血奋战,日本侵略者最终被击败,之后,张贵斌的家乡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解放。
家乡解放后,张贵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光明与希望。他深知这些来之不易的幸福,于是开始热心接受革命教育,思想进步迅速。不久后,他成为了一名积极向党的分子。
1948年,解放军开始号召年轻人参军,打击反动势力。张贵斌得知消息后,毅然决定响应号召,虽然母亲和妻子都极力劝阻,他依旧坚持报名参军。他告诉母亲和妻子,父亲和哥哥的死,他必须为他们报仇,更要解救更多受苦的百姓。
经过新兵训练,张贵斌于1948年5月加入了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,最初分配到了后勤部门。后勤工作虽然远离战场,且待遇不差,但张贵斌并不满足于此。他加入解放军是为了亲身上前线、直接与敌人作战,而不是躲在后方享清福。
1948年底,随着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进攻,解放军不得不进行一场至关重要的防御战斗——塔山阻击战。这个地处锦州西南的小村落成了战役的关键,守住这里,解放军就能封锁国民党军队的撤退通道,确保辽沈战役的胜利。
张贵斌所在的四纵队被派往塔山,面临极为严峻的战斗局势。敌军的海陆空三军优势使得战场情况异常复杂,但解放军毫不退缩。张贵斌从后勤人员转变为前线战士,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下,勇敢地背负着伤员穿越战场。最终,当前线阵地几乎丧失,张贵斌等后勤人员勇敢地拿起武器,前往最前线参与战斗。
在长达七天六夜的血战中,张贵斌虽然受伤,腿部被炮弹炸伤,但他没有退却,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,直到胜利的曙光照亮了整个战场。塔山阻击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,张贵斌因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被授予“大功”,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49年,张贵斌参加了北京的立功人员表彰大会,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,荣誉的光环终究没有改变他平凡的心境。战争胜利后,张贵斌继续随部队南下,参与了解放武汉、长沙等地的战斗。由于多次负伤,他在1954年暂时退役,回到家乡服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